2025年11月3日,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对做好2026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地各有关高校推进特殊类型招生规范化建设,健全有效监督机制,牢牢守住安全平稳、公平公正底线。
《通知》中的特殊类型招生主要包括艺术类专业招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保送生、综合评价招生四类,其他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另文部署。
教育部明确,高校要结合本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实际,制定本校教职工子女及其他亲属报考本校特殊类型招生项目的相关监管措施及工作规定,避免影响招生公平。要加强对考务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加大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和曝光力度。要避免影响中学教育教学秩序,有关高校组织校考时间不得早于2026年1月1日。
针对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招生,《通知》明确要求开展特殊类型招生的相关高校及其内设学院(系、部等)、教职工不得组织、参与或自行开展相关考前辅导、应试培训。要求高校严格落实考评人员回避制度、“黑名单”制度,以及考生、考场、评委随机编排的“三随机”工作机制,原则上邀请校外评委比例应达到一半以上,降低考生与评委勾连风险。将参与省级统考、校考的评委全部纳入专家库进行统一使用管理。一旦发现评委存在可能影响考试招生公平公正行为,坚决严肃查处并纳入“黑名单”,相关人员不得再承担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校考评委工作。
针对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通知》要求高校要在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项目范围内,按照教育部评估确定的项目,根据本校运动队建设规划,合理确定运动队招生项目和各项目招生计划。高校运动队年度招生计划原则上控制在学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以内。在录取考生中,高考文化课成绩不低于高校相关专业在生源省份录取分数线下20分的考生,可录取至对应的普通专业;其余考生限定录取至体育学类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提出,2026年,符合生源省份高考报名条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者可报考相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2027年起,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且近三年在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者方可报考。在文化课方面,《通知》提出高校要按照本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要求,合理确定本校高水平运动队录取考生文化课成绩要求。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普通类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其他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普通类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80%。

针对高校保送生,《通知》明确,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的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等人员具备高校保送资格。高校可按照招生政策规定从上述人员中招收保送生,其中公安英烈子女按有关规定只能保送至公安类院校。
《通知》进一步明确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保送生原则上应录取至与学生获奖的学科竞赛相对应的基础学科专业,在学期间不允许转专业。高校招收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要继续加大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所需语种专业及国家急需紧缺语种专业倾斜力度。除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可招收少量英语专业保送生外,其余高校均应安排除英语以外的小语种专业招收保送生,且相关学生入校后不得转入小语种以外的专业。
为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前期部分省份和高校开展了综合评价招生试点,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模式。
针对2026年高校综合评价招生,《通知》要求高校围绕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安排相关急需紧缺专业以及高校优势特色发展的“冷门绝学”、一流学科专业开展招生。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负责指导属地内试点高校做好综合评价招生工作,认真核定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工作办法。要建立试点成效评估机制,对于选拔培养质量不高的试点高校,及时调整退出。
《通知》还要求,高校综合评价招生要进一步强化考生报名、考试组织、试题命制、招生录取等各环节、全流程规范管理。明确试点高校原则上在高考后组织开展考核测试,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淡化学科竞赛导向。鼓励有关高校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逐步提高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比,优化对高考各科成绩的使用。


发表评论